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小提琴早在中世紀就有了雛形,但是大提琴卻一直到
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
大提琴最早由古低音中提琴(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
出現在十六世紀初,當時的名稱為「Viole da Braccio」,
早期的時候只有三條弦(F-c-g),
不久便擴充為四條(降B'-F-c-g)。
後來也有五弦、六弦琴(viol)出現,
不過都不符合一般演奏的習慣,實用性不高。
所以後來,又綜合了維奧爾琴的優點,
發展出現代大提琴的格式(C-G-d-a)。
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大提琴的變革相當大:
包括五弦的設計再度復出,另外還有一種將體積縮小的設計,
可以用小提琴的持法演奏的大提琴,稱為「Violoncello piccolo」,
巴哈還為這種琴寫了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然而現代大提琴的規模卻要一直到1710年才大致底定,
義大利著名的製琴師安東尼‧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將琴身制訂為75至76公分,成為現代大提琴的基本規格。
十八世紀以後,大提琴的指板和琴頸加長、琴橋提高、
琴弦也變得較細而緊繃,現代大提琴的規模才告完成。
但是在那個時候,還有其它的同性質樂器,
如叫做 Arpeggione的六弦樂器(舒伯特還為它
寫了一首著名的奏鳴曲,現在大多用大提琴演奏。
但因為它的音域包含了六條弦,所以技巧特別困難)。
引用自:青鳥的天空
女兒紅
Kuo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