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r4AW2yDQE68WO1bQZngjXRIGw--/article?mid=189318
過去哪戶人家傳來新生嬰兒啼哭,街坊鄰居會滿心期待,
「這家要烹油飯囉!」小嬰兒喚起人們美味和飽足的味覺,
不可思議地將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的情感連結起來,
滿心歡喜給予新生命最大的祝福。
傳統油飯粒粒糯米泛油光,過去總是用大碗公乘得滿滿,分贈親友街坊,
受禮者不會白收,回一大碗米,上頭再放一粒石頭壓紅紙。
(鹿港金盛堂提供)
最早的大同電鍋
剛開始大同電鍋售價約三百多元台幣,價格類似現代家庭買一台電腦,
屬於高貴家電,第一年才賣了兩千多台。其後由於耐用、好用及操作簡單,
到後來年銷量大增。圖為最早的老電鍋(台史博提供)。
老品牌也有新生命。大同電鍋不僅是廚房小家電,
更是伴隨台灣人民一路走來的重要記憶。
鋁製便當盒濃濃懷舊味
早年台鐵列車便當是鋁製圓盒,會燙手,當時都用類似蒸便當的鐵網箱裝著,
由服務員叫賣,「那塊拍打過、嚼勁十足的排骨令人回味,
用豬油拌成的菜飯也香得讓人垂涎三尺,搭配滷蛋、黃蘿蔔、
豆枝和雪裡紅,旅客吃飽了,一路上的舟車勞頓也忘了」。
台灣早期鋁製便當盒,看著盒子上的蝦子圖案,彷彿便當更加美味了。
(台史博提供)
早期台鐵鋁製便當盒
悟饕池上飯包開始拓展全國連鎖店,「我們保留阿嬤當初的堅持,
讓老店的口味與其他連鎖店有些許不同,保留了古早味。
不過因應市場需求,還是有開發許多新口味。」
悟饕池上店長程哲瑋指出。早期台鐵鋁製便當,
盒上面刻著「鐵路公物,請勿私用」。(台史博提供)
日據時期鶯歌燒5層飯盒
百年來台灣的飲食口味,早已融合了不同族群與國界。
從物質匱乏年代的「吃飽」需求,
到經濟富裕年代的「吃好」與「吃巧」提升。
從家食到外食的轉型,再到當前養生、環保、慢食等趨勢。
台灣飲食文化與庶民生活的緊密連結,值得我們用心品嘗。
圖為日據時期的鶯歌燒5層飯盒。(台史博提供)
早期挫冰機
走進冰果室點盤挫冰、水果盤,是台灣人最爽快的夏天禮讚,
早年冰果室更是青少年「純純的愛」發萌地。
各地冰果室有著數不完的青春戀曲,雖然未必修得正果,
那種心動的感覺,卻是年老時最甜美的回憶
士林夜市裡3家老字號冰果室歷經40年屹立不搖,當年是年輕人約會、
聯誼的首選,許多愛情故事在此上演。如今成了觀光客朝聖地
牛肉麵街已不復見
根據美食家逯耀東在第一屆台北牛肉麵節高峰會中的報告,
川味牛肉麵起源於製造豆瓣醬的高雄岡山眷村,
眷村伙房融合了四川家鄉味與台灣味創造出的台灣麵點。
早期台灣農業社會,吃牛肉被視為禁忌,更別說有牛肉麵這種美食。
一九四五年後遷台老兵帶來吃牛習慣,台灣才打破禁忌發展出牛肉麵文化,
川味紅燒牛肉麵尤為代表。開業多年的永康牛肉麵老闆羅勝清強調:
「我後來去四川玩時,才發現川味牛肉麵根本不存在四川,
它是道地的台灣美食」。
台北市塔城街曾有牛肉麵街之稱,一碗牛肉麵只要40、50元,
只是如此廉價的美味,如今已不復見。(本報資料照片/陳信翰攝)
早期黑松人形廣告
伴隨許多人成長的黑松汽水,其實早期不叫黑松,
而是由「山型」為商標的富士牌汽水,
及以三兄弟聯手創業圖案為商標的三手牌彈珠汽水創始。
圖為黑松汽水早在布偶出現前,就以人躲藏在裡面的廣告瓶子沿街走動。
(甘嘉雯翻攝)
冷泉加糖彈珠汽水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最早的彈珠汽水,來自著名的宜蘭蘇澳冷泉。
一八九七年日本退役軍人竹中信景攜妻兒定居蘇澳,
利用天然碳酸氣泡泉水加糖,設廠生產彈珠汽水,日語稱「那姆內」,
曾獲日本全國博覽會銀賞獎而名噪一時。
圖為台灣人的回憶彈珠汽水。(台史博提供)
鄉下孩子打拚創立美觀園
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隔一年,從彰化員林北上打拚的張良鐵,
在西門町創立著名的和漢料理─美觀園,六十多個年頭就這樣一晃而逝。
這個彰化囝仔以平價策略打動老台北人的心、征服老台北人的胃,
美觀園歷久不衰的背後,其實是一則台灣鄉下小孩走進繁華都會的打拚故事。
上圖是美觀園餐廳舊觀。(張都進提供)
美觀園本來叫「美觀食堂」,曾在「柳屋」日本料理店主廚的張良鐵,
一九四六年開張賣平價快餐時,還只是圓環鐵路邊一個小攤販,
如今已是食客絡驛不絕的峨嵋街三層樓店門。
標榜歷史悠久的招牌,在哈日族年輕人潮中顯得格格不入,
但「俗擱大碗、好呷」口碑則長年大受歡迎。美觀園餐廳現照。
(張都進提供)
早期原住民的飲食樣貌
台灣最早飄散的味道,是原住民食用的野菜、烤肉、竹筒飯、小米糕、
小米酒。這些味道雖因異文化統治而一步步退向山林,弔詭的是,
拜一九九○年代本土化潮流之賜,原住民飲食不僅進入五星級飯店美食展,
更已成為國內旅遊的當紅美食。
圖為早年原住民飲食的樣貌。(台史博提供)
府城度小月就愛這一味
一八九五年、清光緒年間,
祖籍福建漳州的洪芋頭在台南水仙宮前挑擔賣麵、維持生計。
一百多年過後,「度小月擔仔麵」味道愈陳愈香,
成為國際媒體盛讚的台灣百年小吃,
洪芋頭的後代子孫更打算進軍大陸開連鎖店。
圖為第一代度小月,洪芋頭創攤情景。(度小月洪貴蘭提供)
「擔仔麵剁、爆、炒、燜、收五大步驟,以及花費九小時燉煮的肉燥,
我們全都依照古法,絕不取巧。」在洪貴蘭眼中,
這就是度小月對老主顧最好的「感恩」方式。
圖為第四代當家的度小月,已經開了旗艦店。(洪榮志攝)
珍「粿」私房菜
土城承天禪寺前「客家私房菜」賣的草仔粿,餡多飽滿。(本報資料照片)
客家人克勤克儉的精神,充分展現在「重內容,不重形式」的客家菜之中。
從苗栗汶水老街的招牌菜鹹豬膽肝,到遍布各地的庶民美食客家小炒,
都可嗅出「客家本色」獨特飲食文化。走進已有百年歷史的汶水老街,
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這裡可見客家歷史發展痕跡,以及濃厚的鄉下人情味。
尤其入冬後,街旁吊在竹竿上,曬太陽風乾的豬膽肝,更成為老街特殊景象。
在台灣光復初期,人民因戰亂而生活困苦,豬肉、豬肝被視為珍餚、補品,
但民間經濟逐漸小康後,豬肝又驗出有毒素,乃將滯銷的豬肝做成膽肝保存,
後來又研發出獨特的中藥祕方淹漬,讓膽肝不僅有香味,還有淡淡的甘味,
吃過的人都回味再三。
年關將近,鳳林鎮老一輩民眾趁著陽光露臉機會,紛紛將醃漬的梅乾菜、
鹹菜拿出來曬太陽,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客家年味。(本報資料照片)
薑絲大腸台灣特有美味
客家菜味濃而下飯,基本內涵屬農村菜,
也形成了「吃野、吃粗、吃雜」的傳統。粵菜中有一路「東江菜」,
多用肉類,極少水產,強調香濃、重油、味鹹,
反而和台灣客家菜有濃厚的血緣。
「而薑絲大腸、客家小炒、炒野蓮等『招牌』客家菜,
其實都是大陸客家原鄉沒有、台灣發展出來的」。(本報資料照片)
村子口看炒餅:餅再利用
眷村愈拆愈少,尋找眷村菜的人卻愈來愈多。三十多年歷史的南村小吃,
經歷搬遷,老客人依舊回籠,還有客人一個禮拜吃五天,老人家上門,
李雲美會問麵條是否煮軟一點,這就是眷村互相關懷的人情味。
村子口大廚陳俊堯指出,當年物資缺乏,必須反覆利用,
因此從未在眷村看過廚餘桶。今天做蔥油餅,
吃不完的明天就切一切拿來炒餅,成為另一道具代表性的眷村菜。
「村子口」店內常熱鬧不已。(見圖,本報資料照片)
重回「光陰」隧道…
眷村菜不等於外省菜,很多眷村外省人娶了本省老婆,
因此本省菜也成為眷村味道之一。本身是山東人的李雲美,
店裡有一道番茄麵,並非山東傳統菜色,
「山東人不把番茄當食材,這是跟本省人學的。」
王懷民也強調,小時候吃的就是各省菜,現在說什麼族群融合,
其實早就在餐桌上融合了。四四南村保存了大台北眷村文化,
「小凱悅」高朋滿座。(本報資料照片/王超群攝)
惜福的台灣滋味
切仔麵、黑白切、滷肉飯,
都展現了台灣人化腐朽為神奇、愛物惜福的精神。
<本文感謝夢舟兒 Email提供>
*此篇欲引用者可直接複製圖不必上傳*
P.S. 本文提及的台北市有名之牛肉麵街
應該是指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醫院對面的
鄭州路38巷 (因為 Kuokuo正是曾經在那裡居住過的在地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