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的發展■

 

小提琴早在中世紀就有了雛形,但是大提琴卻一直到

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

 

大提琴最早由古低音中提琴(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

出現在十六世紀初,當時的名稱為「Viole da Braccio」,

早期的時候只有三條弦(F-c-g),

不久便擴充為四條(降B'-F-c-g)。

後來也有五弦、六弦琴(viol)出現,

不過都不符合一般演奏的習慣,實用性不高。

所以後來,又綜合了維奧爾琴的優點,

發展出現代大提琴的格式(C-G-d-a)。

 

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大提琴的變革相當大:

包括五弦的設計再度復出,另外還有一種將體積縮小的設計,

可以用小提琴的持法演奏的大提琴,稱為「Violoncello piccolo」,

巴哈還為這種琴寫了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然而現代大提琴的規模卻要一直到1710年才大致底定,

義大利著名的製琴師安東尼‧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將琴身制訂為7576公分,成為現代大提琴的基本規格。

 

十八世紀以後,大提琴的指板和琴頸加長、琴橋提高、

琴弦也變得較細而緊繃,現代大提琴的規模才告完成。

但是在那個時候,還有其它的同性質樂器,

如叫做 Arpeggione的六弦樂器(舒伯特還為它

寫了一首著名的奏鳴曲,現在大多用大提琴演奏。

但因為它的音域包含了六條弦,所以技巧特別困難)。

 

 

 

 

 

 

 


引用自:青鳥的天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提琴
    全站熱搜

    Kuo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